年华终将逝去,电影也早晚散场。
随着某些特点时间节点的到来,这一程同行的人也终将挥手告别。
那一场宿醉之后,头痛欲裂地睁开双眼,房间早已空无一人。
没有告别,没有叮嘱,也没有互道一声珍重。
记起昨夜,说的都是往事,谈的都是憧憬,没人谈及离别。
是无关紧要?还是不敢触碰?
我宁愿相信是后者。
那就不说了吧,悄悄地离开也许是不想惊动,不想惊动每个人心里都小心翼翼被封存的情感。
没说出的告别,是期望着下一次的重逢。
每个人的朋友都是从少到多,再从多到少的。
只不过有的时候少即是多,多也许就是少。
通讯录里的几千人,大多数名字都不记得,名字看上去熟悉的,却怎么也想不起那张脸。
每天刷着朋友圈,看着他人的热火朝天,可能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是:这人是谁呢?
那些曾经一起吃饭、睡觉、玩游戏的兄弟,早已天各一方。
从前会没事打个电话,或者张罗一次聚会,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渐渐疏于了联系。
朋友圈里看看近况,给他点个赞,好像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,不知道是我错过了,还是他不再发朋友圈了。
有时候心里苦闷,翻开通讯录,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自认为可以说说心里话的人。
手却迟迟无法按下那个绿色的按键,会不会打扰他,他可能在忙吧,也可能在开车吧,还是算了吧。
友谊不是一瞬间消失的,而是悄无声息地抽离与你我之间,我们却都在生活中疲于奔命,浑然不觉。
等我们发现了,想起了,那个人早已找不见踪迹。
有人说,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里,却告别在生活里。
深以为然。
成年人的分手,也许没什么狗血的出轨,也没有着急上位的小三。
没有大吵大闹,没有歇斯底里,而是在孩子高考后的某一天早晨。
一边喝着粥一边轻描淡写地说;“找个时间把手续办了吧。”
有时候平静比争吵显得更加的让人心灰意冷。
这一刻的崩塌,岂是什么临时起意,又怎会是什么突发事件。
多年来积累的情绪,早已不需要爆发,只想快点离开。
两个人都不会去询问对方的未来,你若不问,我也不说,彼此都保持着最后的体面。
如两片本是同枝的叶子,既然秋意来袭,秋风咋起,那就各自飘落,各自安好吧。
《一禅小和尚》里说:
真正的分手只是在平常的一天,穿了一件平常的衣服,出门,然后再也没有回来。
真正的告别都是无声无息的,真正的离散也总是无言。
成年人结束一段感情,早已不需要大吵大闹,不需要指责诋毁,而是平淡如水地挥手告别,即使心中此刻有些百转千回,脸上也是不动声色的。
成年人的感情不是功利,而是清楚地知道什么才适合自己。
如果捆绑在一起彼此都疼得厉害,那何不放开手,默默在心里祝福对方呢?
感谢缘分,让我们在充满激情的年纪彼此深深地爱着,那时的我们,谁都没有错。
同时也感谢命运,让我们曲终人散之时,也能从容地挥手告别,各奔前程。
成年人的分手,总是悄无声息的。
韩寒在《后会无期》里说:
每一次告别,最好用力一点。
多说一句,可能是最后一句。
多看一眼,可能是最后一眼。
上次离开家的时候是一年前。
我走的时候父亲正在睡觉。
母亲说,要不等你爸爸醒了,你和他告个别。
我笑着说,又不是不回来了。
我在客厅看了一眼父亲的背影,出了门。
而我再次赶回家,是因为接到父亲病重的电话,此间足足有大半年的光景。
任何交通工具的速度,也追不上一个老人离开的速度。
当我打开房门,迎接我的是父亲的遗像。
我愣了几秒,扑通跪在地上,磕了几个头。
母亲在旁边早已泣不成声,我定了定神站起身来,开始张罗父亲的后事。
我是独子,此刻清楚地知道,我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。
从发讣告到追悼会,再到下葬,我没有掉过一滴泪。
当一切都完毕之后,我跪在父亲的墓碑前磕头,母亲一边哭一边骂我是个不孝的儿子,父亲走了没有掉一滴泪。
众人搀扶母亲离开,我坐在父亲的墓碑前,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一般。
夕阳如血,我仰望远方的群山,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,止都止不住。
父母的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来日方长,每一次看似平常的告别,都可能成为生死相隔。
记得《千与千寻》里有一段话:
“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,路途上会有很多站,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。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,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,然后挥手道别。”
也许人生就是一场场迎来送往。
父母笑着迎接我们到来,我们哭着把父母送走,如此循环反复而已。
既然无法长相厮守,既然明白终有一天要永远别离。
那么就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,珍惜我们彼此间互相温暖的日子。
这样即使面临分别的时候,内心也会有一丝安慰了吧。
我们的生活里充斥着各种告别,与朋友告别、与爱人告别、与亲人告别。
不管我们是否愿意,是否能释怀,它都在,而且无法抗拒。
虽然告别不可避免,但我们可以让那个人永远住在我们心里。
Post Views:
1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