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、贰 ----
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们很喜欢把人的一生分成若干阶段,我最推崇的是赫尔伯格的人格发展理论。
他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:
婴儿期:(0岁~1岁半)是获得信任感的阶段,逐渐克服不信任感,体验希望,这个时期的孩子慢慢都是希望感。
儿童早期(1岁半~3岁)是获得自主感的阶段,他们克服羞耻和疑虑,体验意志。
学前期(3岁~6岁)是获得自主感的阶段,驱逐内疚感,做事情都是目的性的。
学龄期(6岁~12岁)是勤奋的阶段,体会学习,克服自卑,体会学习和能力的实现。
青年期(12岁~18岁)是建立同一性的阶段,有了自己喜欢的东西,并且开始有忠诚的体验。
而我们成年人所关注的是后面三个时期:
成年早期(18岁~30岁):这十几年,一直寻找亲密感,与朋友、恋人亲密,所以在避免孤独感中,回味依依不舍的滋味,体验爱情的实现;
成年中期(30岁~60岁):这三十年,爱情越来越疏远,日子交给了养育,也就是获得繁殖感,为了不停滞不断奔波,在后面十几年,越来越希望关怀的实现。
老年期(60岁以后):有了完善感,需要避免失望和厌倦,逐渐体会智慧的实现。
学习这个理论后,我恍然大悟。
原来,爱情在人生长河中,其实只有短短10来年的时间。而有的人,在这段时间中,也不一定寻觅到真正的爱情。有的人,可能40岁会侵入爱情,那只能说明前期的一切是假象。
曾经觉得除却巫山不是云,可是到最后,还是会有更美好的云。
总之,爱情不是聚沙成塔,到一定时候,取而代之的是寻找关怀,避免停滞、获得智慧,这才是最好的永恒。
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女人。
嫁入皇室的梅根的光彩夺目,离不开她的妈妈。她的妈妈Doria很个值得崇敬的独立女性。梅根妈妈是个黑人,年轻时和一个灯光师结婚,这个白人带着两个孩子,比她大12岁,他们都喜欢古董,所以走在了一起。可是那两个孩子看不起黑人继母,常常当着他们父亲的面嘲讽她,而他也装聋作哑。
梅根6岁时,母亲为了找回自尊,主动选择离婚。
后面的故事就一路励志,没有单亲妈妈的痛苦,因为她跨越了痛苦。就算住在加州贫民区,她也一下班就亲自带女儿,从不因为黑人和贫民窟而自卑,而是告诉女儿,你如果有什么想要的,就要自己为之努力。同时,她自己也在奋斗,四十多岁考瑜伽、考精神疗养顾问执照等。女儿也在妈妈的鼓励和影响下,一路努力,考上名校,闯荡好莱坞,挣钱后,回报母亲,并且自己用工作所得自筹学费,最终在2015年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社工硕士学位。
可以这么说,如果梅根母亲没有离开那个心底看不起她的父亲,今天的梅根就没有那么优秀。
人生分不同的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特点和该做的事情,婚姻爱情只是人生长河中仅仅的一部分而已。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归属,归属绝不是婚姻,而是自己的人格、心性。想到这些,你的烦恼痛苦就会减去一大半,然后腾出空间去爱这个日月同在的世界。
这样的爱,才是治愈的一切!
3、叁 ----
对生活日积月累,对人生深思熟虑,越来越明白,对你,对他,对任何人,聚也可以,散也可以。
不想耗费太多心力,在和某个人的关系维护上,如果他不是客户的话。不想耗费太多时间,用在等某个人的回心转意上。因为他只是个平常人,境界不到,不值得记挂。
不必把你的聪明才智用在如何识破男人是否变心上,不必用你的才华去对一个水平并不在线的男人的身上,并把毅力用在捆绑一个男人身上。
多年前的老歌《问》中唱到:“只是女人,总是一往情深,总是为情所困,总是越陷越深。”
这样的女人,怕是没几个人愿意做了吧。《问》中的女人,受着苦,走不出,就没有权利诉苦,否则就是廉价的怜悯。
一些卫视播放的婚姻爱情调节节目中,看着那些在痛苦婚姻中受着痛苦的女人们,聚散都不由己。她们的维持或许是为了法律规定的共同财富,这时,还要往人家身上去投靠,也只能投射出日积月累的屈辱。
所以,就算两情相悦,如果过于依依不舍,回头来看,也是浪费时间。
我要的聚散,绝对不是黏在一起,散是为了把酒言欢的聚,聚是为了自在自如地散。绝不是,让别人成为另一个人的盔甲,另一个人在盔甲里安枕无忧,最终退缩成虫。
自己的时间越来越珍贵,暂时抓住一个人并不代表什么,我们要抓住的是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脚步,抓住的是自己年轻向好的步伐,而并非某个人回眸或是不知名的微笑。
别忘了,战胜痛苦后才有资格诉苦和回忆,那才叫财富。否则,就是屈辱,就是越陷越深的精神麻醉。
智慧的人,最终,都是做自己时间的主人,不做被别人施舍的奴隶。他们眼中不了了,心中不匆匆。
他们安然在那里,哪有什么屈辱。
他们相聚时也情深,分离时也意长。但是,并不会留恋谁,也不需要留恋谁。他们只心恋自己,心恋这个博大的世界和美好的自我身心。
。只要听自己的声音。
Post Views:
211